時間:2011-12-25來源:中國水工設備網
摘要:從完善相應的政策法規、調整農業節水發展模式、推廣普及節水技術等方面總結了淮北地區發展節水農業的主要措施,以期為該地區的節水農業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節水農業;政策法規;發展模式;普及技術;淮北地區
淮北地區處在黃淮海大平原的南側,自然條件十分優越,是我國重要的糧棉油生產基地之一。綜合自然經濟條件、水資源狀況、氣候條件、農業生產經營方式、作物種類要求,淮北地區農業生產必須做到旱能灌、澇能排,將節水提到議事日程上來。
為了實現節水技術服務于農業、有利于人民、造福于社會,針對農業節水進行探討,現結合淮北地區的水文地質、農業氣候條件、農業生產結構布局及多年從事基層工作的經驗,將該地區節水的主要措施總結如下。
1完善相應的政策法規
在現行市場經濟條件及農業經濟體制條件下,建立相應的農業節水保障體系。對農業節水所發揮的戰略地位和重要作用進行充分認識[1]。對各級政府和廣大農民在實施農業節水過程中的的責任和義務及大中型灌區的法律地位和性質進行明確,并對水費制定的原則及計收方法進行確立。對一些經濟法律方面的諸如節約水資源轉讓、農業節水管理體制等問題進行明確。各地按照政策法規盡快制訂適宜該地的《農業節水管理辦法》《農業節水工作條例》,以明確農業節水的具體政策,增強其可操作性。
2調整農業節水發展模式
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規劃過程中,應將農業節水的中長期發展規劃納入,并協調各地的水資源、農業發展及生態環境建設等規劃,并在我國當今農業種植結構調整過程中,對農業節水的需求進行充分考慮[2]。結合不同地區的水資源狀況、自然經濟條件、氣候條件、經濟發展水平、農業生產經營方式、作物種類等,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確定不同地區及同一地區不同階段的農業節水發展模式。應調動農民的節水積極性,使其成為事實上的節水主體,將節水與當地的農業結構調整、產業化經營和農民增收融為一體,促進農民的增收。只有實現農民的增收,才能提高其從事再生產、進行節水投入的積極性[3]。
3推廣普及節水技術
水資源的稀缺,從本質上來說,是因為水資源的不可再生性決定的。地球上水的總量是一定的,而可供飲用的淡水總量就更少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增加,人類對水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加,再加上人類對水資源的不合理開采和利用,很多國家和地區出現不同程度的缺水問題,這種現象稱為水資源短缺,其可引起農業的減產,對人類的生存產生嚴重威脅,因此,應推廣節水技術。
3.1普及渠道防滲和管道輸水技術
渠道節水防滲工程中的渠道防滲襯砌的形式直接影響工程的壽命和防滲效果,采用混凝土貼面漿砌石防滲結構,抗滲效果優于普通漿砌石。具有施工簡單、材料利用率高等優點,與普通漿砌石相比,其造價低;抗滲效果優于普通漿砌石,單位長度滲漏損失流量小于50%;外觀上石面不外露,適宜制成各種流線型造型,水力學條件優越;較普通漿砌石渠道而言,輸水時間短,灌水輪期平均縮短1.5 d(據灌區調查)。單位長度滲漏損失流量小于50%,即可使農業生產灌溉達到節水的目的[4]。
3.2大力推廣地面灌溉節水新技術
在經濟作物種植區、經濟發達地區及農業集約化程度較高的地區,應積極推廣應用節水新技術,如微灌、噴灌等技術,以節約水資源。小口井加噴灌這一技術已成為目前淮北地區很好的節水灌溉措施。據統計,目前我國使用這一技術的面積有300萬hm2,其中河北、山東、河南、安徽等部分地區發展很好。這項技術具有省水、省地、省工、節能、省投資等優點,值得在淮北地區進一步發展推廣。
3.3應用地膜覆蓋技術
該技術節水效果較為突出,年覆蓋面積已超過666.67萬hm2。但是,多年來使用地膜覆蓋技術,造成土壤肥力下降等一系列問題,該項技術的突破口取決于對全生物降解塑料的研制和使用。
3.4其他節水技術
淮北地區普遍易發生春旱,為了有效地實現節水,應在工廠化育苗和移栽等技術方面有所進展。另外,號召人們合理用水和重復利用也是節水的有效辦法之一。水污染也是導致水資源短缺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節水的另一個重要措施就是防止水污染。
4結語
總之,要抓節水,就應對節水技術的集成化和企業化進行加強。就目前而言,應給予節水機械工程、噴滴微灌、旱區設施工程、節水用覆蓋材料、低壓管道輸水、節水型種子、節水用化學或生物制劑等企業一定的扶持力度,以大力發展節水技術,促進農業增產,實現農民增收。
5參考文獻
[1] 田滿銀.淺談混凝土貼面漿砌石的施工與防滲效果[J].科技與生活,2010(24):88-89.
[2] 劉林貴.農業節水增產技術措施[J].呼和浩特科技,2010(3):28-29.
[3] 辛召東.淺談發展節水型農業[J].天津農林科技,2010(6):29-30.
[4] 邱象玉,王福軍.系統CAD管網布置模型及應用[J].農業工程學報,2008(8):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