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1-07-08來源:
關鍵詞:村鎮 供水管理 門頭溝區
村鎮供水是改善村鎮居民生活、縮小城鄉差別、穩定農村經濟、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2005 年以來, 為改善農村居民生活條件,北京市門頭溝區興建了一批村鎮供水工程,為村鎮安全飲水提供了重要保障。然而水安全隱患依然存在,而且隨著大批供水工程的陸續建成,水費計收困難、管理水平低下等問題日漸顯現出來,做好建后管理變得日益緊迫。主要從加大集約化建設力度,明晰產權和經營權,提高農民繳費意識和完善村鎮供水管理機制入手,提出了一些意見和建議,以期對村鎮供水工程良性運行,長期發揮效益有所借鑒。
1 概況
門頭溝區位于北京市西部東經115°25′00″~116°10′07″、北緯39°48′34″~40°10′37″之間,東西長62km,南北寬34km,轄區總面積1 455km2,屬太行山余脈,其中98.5%為山地,為純山區。
門頭溝區境內有2大河流,其中永定河是過境河流,境內河道長100余km,基本處于無水狀態;清水河是永定河主要支流之一,是門頭溝區境內的第二大河,也基本處于無水狀態,上游有2條支流,北支發源于靈山,南支發源于百花山,兩支流于塔河口匯合后,流入永定河,河道全長28km。門頭溝境內水庫有3座,即齋堂水庫、珠窩水庫和落坡嶺水庫,其儲水量分別為:5420萬m3、1430萬m3和365萬m3。
門頭溝區屬中緯度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季干旱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涼爽濕潤,冬季寒冷干燥。降水量自東向西逐漸減少,受中緯度大氣環流的不穩定和季風影響,降水量年際變化大,最多為970.1mm(1977年),最少為377.4mm(1997年),年平均降水量約528.7mm。
門頭溝區共有9個鎮4個辦事處,行政村177個,戶籍人口24萬人。2008年,全區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67.8億元,較2007年增長19.9%;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0282萬元,同比增長6.6%。
2 水資源情況和村鎮供水現狀
2.1 水資源情況
據2008年水資源公報,門頭溝區地表水資源總量為4831.78萬m3,地下水資源總量2587.10萬m3,分別較多年平均減少39.8%和31.1%;地下水平均埋深25.10m,比2007年下降了0.97m,比2004年下降了1.8m;水質方面,全區18眼水質監測井中,好于Ⅲ類水質井14眼,占監測井數的77.8%,較2005年下降了6%;Ⅳ類水質井4眼,占監測井數的22.2%,較2005年增加了33%。2008年總用水量3296.27萬m3,其中地下水源工程供水量為1109.31萬m3,占總供水量的35.3%。
2.2 水源工程分布情況
除距門頭溝城區較近的龍泉鎮和永定鎮能用上自來水外,門頭溝區村鎮供水水源以深井水和地表水為主,仍然存在相當數量的淺井和大口井。截至2008年底,門頭溝區有2個鎮(龍泉和永定),23個村,7510戶,1萬8562人吃上了門城自來水公司的自來水;9個鎮,108個村、2萬2630戶、5萬6454人飲用巖石井水;10個村、1503戶、3903人以淺井為飲用水源;3個鎮5個村、741戶、1815人依靠大口井為飲用水源;5個鎮(龍泉、妙峰山、王平、齋堂、清水),31個村,3632戶,9662人依靠泉水為飲用水源,見表1。
表1門頭溝區農村供水水源分類對比表
2.3 門頭溝區供水模式
門頭溝區主要采取集中供水、聯村供水和單村供水3種方式解決農村供水問題。集中供水廠2座,分別為城子自來水廠和王平礦凈水站,涉及30個村,8278戶,2萬0833人;聯村供水廠7處,分別為妙峰山鎮集中供水廠、王平鎮的東八村聯村供水廠、雁翅鎮供水廠、齋堂聯村水廠、潭柘寺鎮水廠等,涉及30個村4591戶、1萬3583人。單村供水方式的有117個村、2萬6537戶、6萬4264人,見表2。
表2 門頭溝區農村供水方式分布表
2.4 供水管理模式
對由政府投資、群眾自籌投資建設或企業獨資建設的集中或聯村供水工程,按照“誰投資、誰建設、誰受益”的原則,根據各方投資比例確定股份,按股份制組建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供水管理單位,負責工程的建設與運行管理。門城自來水集中供水廠由門城自來水公司管理;王平礦凈水站由京煤集團進行管理;齋堂聯村供水廠由北京龍蝶科技有限公司進行管理。
政府投資、群眾自籌建設的單村供水工程,實行用水協會管理模式,由管水員負責日常管理、水量計征和報修工作。
2.5 水費收取情況
通過近幾年安全飲水工程的實施,目前門頭溝區農村共有129個村完成了戶裝水表,占總村數的73%,計劃用2a時間,全區農村全部實現一戶一表,為收費機制建立打下基礎。
目前,門頭溝區177個行政村中只有69個村收取水費,其中由門城水廠供水的13個村按城市供水標準收費,10個村僅按照城市供水標準收取水資源費和水費,未收取排污費;其余46個村中31個村按每人每月或每人每年象征性地收取,只有15個村按用水量收取。
3 存在問題
3.1 仍存在供水安全隱患
如表1 所示,仍有17%的村鎮人口以大口井、淺井和泉水為飲用水源,這些水源受地表水影響較大,很容易發生水源枯竭和水源污染,而且針對這些水源的監測頻率較低,一旦水源發生問題將產生嚴重的后果。
3.2 集約化水平低
聯村供水工程規模小且分散,多為(2~3)個村聯合供水,水源保護難度大,供水保障率低,運行成本較高,管理難度大。單村供水工程多,如表2所示,65%的村鎮人口為單村供水,且當時由于資金所限,單村供水工程的設施并不完善,仍然存在缺少機井、泵房、無消毒設備和水處理設備等問題。
3.3 水費計收困難
目前,尚未出臺相關文件指導農村水費收取,多數由村委會決定是否收費并負擔供水運行費用,農民繳費意識淡薄。門頭溝區177個村,只有69個村收取水費,收費率只有39%;而69個村中只有13個村按照城市供水標準收取,僅占村總數的7%;其他的村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水費計收困難問題,要么不收取污水治理費,要么按月或者按年收費,起不到節水控制的作用,對創建節水型社會非常不利。
3.4 管理水平低
一些供水工程沒有制定完善的規章制度,或制訂了規章制度而沒有嚴格執行。以前建設的供水工程建設標準相對較低。部分存在無計量設施、管網老化、壓力不足等問題。維修改造任務重。村級供水工程由管水員管理,管水員普遍為當地村民,缺乏專業知識,不能專業化管理,使得部分工程不能及時維護,故障不能及時發現和排除,不利于供水設施可持續運行。
4 對策與建議
4.1 加大集約供水工程建設力度,提高集約供水覆蓋面
按照統籌城鄉、以供定需、因地制宜、遠近結合等原則,充分考慮當地的水資源條件、地形條件、居民點分布、現有供水設施、施工條件,結合村鎮發展規劃、新農村建設和供水管理,結合南水北調進行水資源優化配置,整合城鄉現有供水設施,合理劃分集化供水單元。一是擴大新城水廠供水能力。對當前城子水廠進行擴建,并充分利用新城水廠供水能力,向周邊鄉鎮供水。二是充分利用鄉鎮現有供水設施,進行擴網和聯網,具備條件的以現有集中供水廠為核心規劃,必要時對現有水廠進行擴建,盡可能將水源地和水廠相對集中,合理劃分集中供水單元,聯合調度,集中供水。三是爭取以珠窩水庫和落坡嶺水庫為水源地,新建集中供水廠,適當考慮打井抽取地下水作為備用水源。
4.2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引導用水戶參與工程建設、運行和管理
從教育入手,全面提高廣大農民的“水商品意識”,通過電視、廣播等宣傳媒體以及標語、告示等其他有效的辦法,加大宣傳力度,廣泛宣傳節水知識、法規,介紹監督工作的意義,做到家喻戶曉。同時引導用水戶參與工程建設,使農民在供水工程建設和管理上擁有更多的知情權和監督權,讓農民知道自己的水費是用在供水工程的維護管理上,并且在供水事故發生時能夠及時有效地進行處理,提高自己的服務意識、繳費意識和管理監督積極性。
4.3完善村鎮供水管理機制,保障村鎮供水工程持續良性運行
要進一步加強村鎮供水工程的管理,充分發揮工程效益,促進全區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和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首先應明晰工程所有權,明確工程責任主體,明確工程經營管理權。按照有利于群眾使用,有利于工程充分發揮效益,有利于工程可持續利用的原則,采取市場式管理與受益戶參與式管理相結合的模式,逐步建立企業化經營、專業化管理、用水戶參與和社會化服務的山區村鎮供水的良性運行機制[1]。其次要合理制定水價,并規范征收管理。盡快制定村鎮供水水價管理相關政策,使水價征收有依據;可根據不同供水方式和區域等具體情況制定不同水價;水費的征收和使用要實行規范化管理。供水單位要加強財務管理,明確水費開支范圍和審批權限。要建立嚴格的工程折舊費、維修養護費、承包費、租賃費管理和使用制度,保證資金安全和專款專用。供水單位要實行公示制度,努力提高水費實收率,確保工程良性循環[2]。
參考文獻
[1]裴永剛,田海濤.北京市村鎮供水工程管理機制探討[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07,(5):39-42.
[2]裴永剛,李愛杰,肖華.北京市村鎮供水水價管理與改革探討[J].水利經濟,2009,(7):37-39.
作者簡介:鄭翠玲(1979—),女,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