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1-07-07來源:
當所有人禮贊中國經濟奇跡的時候,包括水資源短缺在內的環境“硬約束”正在強化。據有關媒體報道,中國目前年均缺水約500億立方米,600余座城市中約2/3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地下水超采區面積達19萬平方公里;而每年因直接排放而造成的河流污染亦不容忽視。“水安全”的議題日益為人關注。
中國的“一號文件”一向被視為“政策風向標”,2011年聚焦的主題為水利建設,彰顯了決策層已經意識到水務問題的嚴峻性。畢竟,中國人均GDP正在向世界平均水平靠近,而人均水資源總量卻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28%。另一方面,中國的水資源使用大約70%是在農業領域,用量巨大且直系民生;而伴隨中國城市化的快速進程,自來水直接飲用化等也會逐漸成為衡量城市社會基礎設施水平的新標準之一,由此兩者,也進一步凸現出水污染治理和水凈化處理的重要意義。
水務環境是由水源、用水(自來水、農業用水及工業用水等產業用水)、再生(污水管道、再生水)構成的循環系統,并需要對減少水害方面進行管理,綜合治理非常復雜。橫觀世界發達國家,水務相關的社會基礎設施及其技術無不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從基礎設施的完善度、相關技術的研發水平來看,日本可謂其中的佼佼者。
智能水系統的新構想
日本在水資源相關的基礎設施方面處于世界先進水平,自來水管道、污水管道的普及率分別約為97%和 70%,全國的自來水基本實現了可直接飲用。擁有如此驕人的業績,日本自然對全球水務市場的開拓也充滿了信心。
“作為日本水務領域的主要企業之一,日立涉及自來水、污水和中水三部分,涵蓋技術、設備、工程、投資等水務產業鏈各環節,提供的產品包括自來水和污水的機械設備、水管理的監控系統、區域內的配水系統。”日立(中國)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野本正明表示。來北京赴任剛剛四個多月的野本,還有另一個身份——日立制作所“智能城市事業統括本部”的擔當本部長,也是日立在這一技術領域的靈魂人物。“日立是全球少數、同時在IT和社會基礎設施領域擁有雄厚實力的企業集團,利用這兩大優勢,我們正在日本、中國及世界眾多國家和地區積極推廣智能城市業務,而‘智能水系統’就是其中一個重點。”
所謂“智能水系統”,屬于日立“智能城市”領域的一部分,就是在常規的水處理/管理技術之上,借助日立的“信息?控制融合系統”,對自來水、污水、中水等各種水處理設施的運行數據——即“水環境信息”進行一元化管理,從而改進城市整體的水循環經營效率。如果這種系統在多個城市、地域橫向展開,形成網絡一體化的話,可以對河流整體流域的水管理及水質改善發揮重要的作用。比如,借助于日立提供的監測終端和監控系統,水資源管理部門就可以對供水廠、污水處理廠、工廠、水路管道網等進行有關于水量和水質的實時最佳控制。野本進一步闡述說,“不同地方、不同時段,需求也各不相同,都會成為供水量變化的因素,IT系統不僅隨時反饋用水信息,更能預測用水趨勢,利用這些水環境信息,可以設計出各種各樣的用水方案,有效提高整個區域的供水效率。”
1910年創立的日立集團,目前致力于實現社會基礎設施事業和IT技術的融合——即“社會創新事業”,其中,水環境解決方案事業已被定位為社會創新事業的重要成長領域。為推進事業開展,日立在2010年6月專門設立了由社長直轄、制定該領域整體事業戰略的“水環境解決方案事業統括本部”。日立期待,其能貢獻的不止于機器設備和EPC(Engineering, Procurement and Construction),而是憑借豐富的經驗,以膜處理及生物處理為主的先進水循環系統以及融合IT的綜合解決方案能力,提供包含管理、運營在內的綜合水務服務,并已確立2015年度水環境解決方案事業整體達到2000億日元銷售額的目標。
作為日本本土水務市場的佼佼者,日立為“東京都四大凈水工廠”之一的朝霞?三園凈水工廠的部分項目提供服務,進行設計、建設、維護、管理運營;在日本以外,日立的水務投資和建設服務也延伸到中東、亞洲、中南美等全球眾多地區。而作為中國基礎設施領域市場的重要參與者,日立也看到了中國水務市場的巨大潛力,并開始了積極布局。“此前,日立在中國的商業模式以具體產品的推廣為主,包括監控系統、污水處理系統以及污水處理用曝氣機等等。但日立集團的綜合實力遠不止于此。”野本稱。
為了事業的長遠發展,日立針對中國水務市場確定了自己的獨特定位,側重于綜合性的解決方案,通過設備生產、工程建造、項目運營、必要的出資來占有市場,在推動合作伙伴事業拓展的過程中,應對更多的設備需求和實現更好的技術投放,力求環保型的水務運營,實現合作伙伴、環境和自身財務回報的“多贏”局面。因此,與側重財務的投資方式相比,日立的運作模式提供了更多的“技術含金量”。
打造“多贏”模式
岡野邦彥,日立(中國)有限公司城市開發項目推進本部總經理,常駐中國多年,對中國的國情、政策、市場有著深入的認識,是個不折不扣的中國通。自日立集團和國家發改委于2009年11月簽署《關于資源循環與低碳經濟合作的諒解備忘錄》后,岡野便開始全面負責日立與發改委的項目推進工作。
“日立自2007年起進一步加強與發改委的合作,共同舉辦了四次面向中國政府、企業等的技術交流會,介紹日立在節能環保領域的技術和經驗,了解中方的需求。”岡野介紹到,“鑒于日立的實力、及其在中國節能環保領域做出的成績,發改委和日立單獨簽署了《諒解備忘錄》,這在日本企業中還是首次。合作領域包括水處理、新能源、智能電網、城市交通(地鐵)、家電回收再利用,日立在國家發改委的指導下選擇示范城市開展具體合作項目,其中一個是大連。”
2010年10月,日立和大連市發改委就大連長興島臨港工業區及大連市區的“智能水城市”項目等達成合作協議。水處理領域具體涉及到兩方面:第一是對大連市區供排水系統等的調研、實驗和開發,可視為智能水系統的示范;第二是長興島臨港工業區的海水淡化項目。該項目的順利實施,無論對改進中國城市既有水務系統的運營效率,還是拓展水資源的來源,都具有非常重大的現實意義。
政府搭臺,企業唱戲。在政府、合作企業、日立三位一體的“多贏”運作體系中,中方合作企業始終占據重要的地位。“在大連項目中,日立將和當地企業密切合作,共同推進各項工作。除大連外,我們跟成都的興蓉集團簽署了前瞻性的合作備忘錄,現在包括融資在內的具體合作方式、合作內容都在探討中。”岡野邦彥表示。
興蓉集團及其下屬子公司主要在中國西部從事上下水道事業的投融資、運營管理事業,且擁有從事管網整治、設計-采購-建設(EPC)、維護事業及面向農村的小規模水處理事業,是中國西部地區大型的國營水務集團企業。
2010年9月,日立制作所旗下的日立工業設備技術公司與興蓉集團就水環境解決方案事業的合作簽署了備忘錄。在2011年內,根據中國西部地區的上下水處理設施的新建和改造的建設-運營-轉讓(BOT)、轉讓-運營-轉讓(TOT)等項目,日立集團與興蓉集團共同設立特別目的公司(SPC),在開展水務事業的同時,推廣高度IT化的“智能水系統”的應用。如后期項目順利推進,不僅興蓉集團龐大的水務資產能更加“智能化”,其服務于城市和公眾用水需求的能力也將大大提升,并能進一步實現西部省市地區水務管理的智能化和水循環的高效化。
無論是來華不久的專家野本正明,還是深諳中國市場的岡野邦彥,都深刻感受到中國政府對于水環境的重視,對日立水處理事業在華的前景也充滿信心。“我們將擴大在水環境解決方案市場中上下水領域的EPC事業的運營和管理,并強化未來將進一步增長的再生水、海水淡水化、工業用水?排水領域的事業布局。” 兩人相信,日立水處理事業的成功,將有助于有限的水資源在中國得到更合理的分配和使用。
作者:21世紀經濟報道